2019 ISFFC评委李骥专访

作者:蓝灿昭 发表时间:2020-04-06 19:31:21 来源:ISFFC国际短片展



李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曾经在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和新西兰航空公司担任中国籍乘务员。2012年,李骥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影视制作专业。2015年,他的毕业短片《红英》入围诸多电影节并赢得数个奖项。2019年,他的长片处女作《通往春天的列车》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同年10月,李骥担任ISFFC国际短片展竞赛单元的评委。借此,ISFFC有机会邀请李骥分享他的看片感受与电影制作心得。


Li Ji was born in 1983 in Qiqihar, Heilongjiang Province. He majored in English in college, and then became a fligt attendant in Ethiopian Airlines and Air New Zealand respectively. In 2012, he quit the flying job and began to study film at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His first short film A Woman Named Hong Ying has received some reputation, film festival selections as well as some awards. From that moment on, he thought he is suitable to be a filmmaker. In October 2019, his first feature film A Road To Spring was selected in the New Wave section of the 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at same month, he was invited to serve as a judge for the 2019 ISFFC.




蓝灿昭:之前您以导演的身份参加过不少电影节,这次作为评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李骥:之前作为导演参加电影节一般都是比较紧张的,因为片子入围后希望自己能得奖,重点都放在自己的片子上,当然,也会去看其他的竞赛片。这次作为评委参加电影节觉得稍微轻松一点儿,毕竟我没有片子入围(开玩笑)。评委的作用,就是帮助主办方评选出最合适的影片,然后把合适的奖颁出去。主要感受是,觉得自己的偏好可以决定一个导演的片子是否有机会得奖,这个事儿挺刺激的,也必须严肃面对。所以看片时会比当初自己的片子入围电影节看那些同单元的竞赛片更认真。


蓝灿昭:这一届的16部竞赛影片给您的整体感觉如何?


李骥:这次竞赛片类型偏实验艺术,与个别类型片混杂在一起。整体感觉质量是很高的,邀片人眼光还是不错。我个人是更倾向于类型片的,但有些实验片的立意很好,能比类型片更好的反应现实中的种种。


蓝灿昭:您心目中的最佳短片是哪一部?


李骥:这一次我把高分给了印度的《斗鸡》和瑞士的《自拍》。《斗鸡》是一部纪录片,但很有剧情性,观赏性极佳。导演用很轻松幽默故事手法,讲了一只鸡的一生。《自拍》是一部动画片,讽刺了社会中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的自拍现象,这种现象具有全球性,片中没有一句对白,但完全不影响观众看懂其中的道理。


蓝灿昭:最后几位评委的平均分算下来,《自拍》最高,《斗鸡》第二,这两部影片都可以归为喜剧,您是否觉得好的类型片在电影节的评选中,会比艺术片、实验片更容易得到评委的青睐?


李骥:现在的电影节还是以主流类型片为主,ISFFC挑选了很多实验艺术短片,实属难得。但不能否认的是,类型片更具传播性,观众和评委更能容易理解片中所讲述的含义,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导演李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蓝灿昭:您当初以短片开启了职业生涯,您拍第一部短片的动机是什么?


李骥:动机非常单纯。《红英》是我的毕业短片,拍它是为了能够顺利从学校毕业:P


蓝灿昭:《红英》不仅让您顺利毕业,还为您赢得了拍摄长片的机会,您觉得短片与长片在创作上有哪些不同?


李骥:长片的创作难度更大,因为你要写一个能撑得起90分钟的故事;从拍摄时间上来说更长,拍摄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拍摄者能随机应变,有比较高的处理问题和果断做决策的能力。当然,有人拍摄是很顺利的,这非常幸运。


蓝灿昭:国外有很多职业短片导演,在他们眼里短片、长片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中国,很多人认为短片“业余”,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骥:现在人人拿起机器就能拍短片,“业余选手”更甚。他们粗暴的加入到这个行业,拉低了短片的整体质量。在我这里,短片和长片一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样的剧组人员构成,一样的机器设备,一样制作流程,但必须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这个件事才能看起来专业。不过在中国,能拍长片也不见得一定就专业,所以冒出了很多所谓的独立电影。你懂的。


蓝灿昭:您理解的独立电影应该具备怎样的要素?


李骥:我觉得拍摄人员是否专业,故事是否有趣味性观赏性这两点很重要。这次ISFFC片子的水平,远远高于所谓的独立电影。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的片子都是独立电影,看它的竞赛片就知道了。PS:设备上不强求,应亮导演早期的片子,都是拿DV拍的,但故事性和构图等水平都非常高。


(李骥《通往春天的列车》工作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蓝灿昭:目前有不少人开始尝试竖屏短片的创作,这会是短片的发展趋势吗?


李骥:不敢说会不会成为趋势。抖音和快手两大平台是以竖屏观看为主的,但竖屏短片的存在媒介也就存在于这样的平台之上。只能说竖屏短片会与传统的横屏短片共存。


蓝灿昭:您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


李骥:一切还没有定,我目前写完的剧本投资体量较大,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机会投拍。现在正在立项中。


蓝灿昭:如果长片项目在短期内未能完成融资,您会继续尝试拍摄相对较低成本的短片吗?


李骥:应该不会,短片投资更加难找。


蓝灿昭:我的意思是,尝试独立短片的拍摄?类似应亮导演的《慰问》这种不需要太大成本的作品?


李骥:应该不会,那也是需要成本的。但如果不考虑到回报这些,其实拍短片还是挺吸引我的。


蓝灿昭: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电影节对于电影人来说,意义何在?


李骥:作品入选电影节代表一个电影人的辛苦劳动被认可,被欣赏,从心理上会更自信。如果能得奖,那对这个电影人未来的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剂。


(《通往春天的列车》剧组釜山电影节红毯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笔者与李骥相识于2015年底,当时他的短片《红英》与我的长片《狗》一同入选了意大利卢米埃尔电影节。李骥以编剧起家,他在电影创作中尤为注重人物的塑造。作为一名深受李安、李沧东、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影响的青年导演,李骥执着于类型电影的探索,他希望能将日常生活与戏剧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Email: isffc2019@foxmail.com
   No.199 Guang Ming Nan Road, Shiqiao,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511400

Copyright  © 2017-2022   ISFF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 18117124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2444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粤ICP备18117124号-2